“山无棱,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”。
还记得多年前那个夏日的午后吗?
我们守候在电视机前,耳边回荡的是《还珠格格》里这句情意缱绻的诗句,这个古典浪漫的誓言曾打开了无数情窦初开的心扉……

可是,要严肃地指出,这句情诗是错的哟!
此前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学术顾问和命题组长李定广,在复旦大学开讲座时指出,这句诗词用错了!《还珠格格》中紫薇的情话其实是《乐府民歌·上邪》里诗句的误用。应是“山无陵”!
李定广教授说,《还珠格格》电视剧的很多歌词都是由琼瑶亲自撰写的,但是其实有很多歌词都是琼瑶引用《诗经》或者其他典籍里的名句。像其中的“山无棱,天地合”以及“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”,但琼瑶误将“陵”错用成了“棱”。
“山无陵”来源于《乐府民歌·上邪》,“陵”为高峰,此句意为高山变平地。按照歌词中的理解,高山没有棱角,却是说不通的。李定广教授还表示,发生如此错误的原因,可能是琼瑶小时背这首诗时背错了。
据统计发现,在一些影视剧和网络上,有很多朗朗上口的经典诗句,其实并非完全引用原文,很多都“变样”了。被误用的现象十分普遍。
电视剧《秦始皇》中某集,秦皇对大臣说,“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!”显然,秦始皇在剧中也玩起了“穿越”。
这句经典名句出自于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,而秦始皇是公元前的人,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。一个公元前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北宋的名句?
2012年上映的电影《画皮2》中周迅演的狐妖小唯的一句唱词“雨雪靡靡”引网友热议。这首歌化用《诗经·采薇》中的诗句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,不过“雨雪霏霏”,在电影中成了“雨雪靡靡”。
“雨雪霏霏”是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;“雨雪靡靡”意思则是残雪飘零。一字之差,意境大异。片方回应称:“‘霏霏’[fēi]不押韵,特意改成了‘靡靡’[mí],更符合人物心情。”不少网友认为改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。
2011年电视连续剧《甄嬛传》中也出现了古诗词错误。甄嬛把“腰中双绮带 梦为同心结”中的“绮”(qi)字读成了(yi)。
其实,这句诗出自萧衍的《有所思》中的一句。“原诗是:谁言生离久,适意与君别。衣上芳犹在,握里书未灭。腰中双绮带,梦为同心结。常恐所思露,瑶华未忍折。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之情。
例如: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”
这是影视剧中常常使用到的表白金句,但是真正了解到它的内涵,尴尬癌爆发。这句话出自《诗经》“邶风”《击鼓》篇,意思是,“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,这是咱们当初一起说好的约定。拉着你的手和你并肩作战直到白发。”对于一篇通篇描写战斗场面、形容战友之间互勉互励的诗,还能表达爱情吗?
例如电视剧《汉武大帝》中,出现一千年后顾炎武的名句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
与以上的错误一样,这些诗词都玩起了“穿越”。不仅穿越古今,还穿越了国度,这样的电视作品令人“称奇”,误导了观众,尤其是心智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。
这一个也很常见,例如秦观的《鹊桥仙》。很多影视剧那女主角动辄吟诵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如是严格按照诗歌的格律来看,这是大错特错的。
正确用法是: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虽然第一个比较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,但词牌《鹊桥仙》的格律应该是这样的:中平中仄仄平平,仄中仄、平平中仄(韵)对应: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?
其实,也有不少影视作品中的古诗词,气韵天成,为影片添了几分文学气质。
张艺谋的电影《十面埋伏》中,章子怡在片子开始跳舞时的那首歌,就是汉代李延年所写:
“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。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。宁不知倾城与倾国?佳人难再得!”佳人风姿绰约,让人心醉神迷,和着章子怡曼妙的舞蹈,古诗为影片平添了唯美的气韵。
在电影《夜宴》中,周迅唱的先秦名歌《越人歌》:“今夕何夕兮?搴舟中流;今日何日兮?得与王子同舟。蒙羞被好兮,不訾诟耻。心几烦而不绝兮,知得王子。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悦君兮君不知。”
在清冷的曲调中,舞者的舞姿让人心醉。这首歌被赞“唱出了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寂寞……”
宫廷大剧《甄嬛传》中,也有很多是唱的古诗词,让影片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质。比如全剧结尾处,甄嬛平定风波,成为皇太后时,在温庭筠的一曲《菩萨蛮》中回忆了她的一生。
“小山重叠金明灭,鬓云欲度香腮雪。懒起画娥眉,弄妆梳洗迟。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,新帖绣罗襦,双双金鹧鸪。”容貌美丽,服饰华贵,体态娇柔。宫中女人,奢华外表下是寂寥的一生。
世间流传的许多深情诗句,传达了缱绻情义。却有一些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解释,造成了一场场美丽的“误会”。
这首诗不是写爱情的,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怀友诗。可是因为古今词义的变化太大,让现在不少人认为是写男女相思之情的。
其实吧,这首诗才是写爱情的。但是如今大家都喜欢用这句话来赞扬老师的伟大。
这句话的原本意思是青楼女子期盼着情郎早点花钱把自己赎出去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被曲解成了让诸位少年珍惜时光,好好学习的格言了。
词的原意是春光已晚,柳絮渐少,但是天涯到处绿草茵茵,另有一番景致。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不如意时写的,虽然有长吁短叹,但也有豁达之语。可是现在却将这句话变成是失恋后的必备金句了。
随着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兴起,人们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日俱增。那么,我们在现实生活、语文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对待古诗词的读音争议,才能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之美呢?就此,光明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文字学、音韵学及古典文学学者。
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中的“骑”读“qí”不符合平仄,“乌衣巷口夕阳斜”中的“斜”读“xié”不利于押韵,如果说按普通话朗读有损古诗词的意境,那么,我们是否能按古音朗读,像古人一样诵读他们的作品呢?
是否能按古音读古诗词,那要看怎样理解“古音”。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介绍:“汉语自古以来有很多变化,唐宋的语音系统与今天又有许多不同。”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认为,按唐宋人的读音来读古诗词,实际上既无必要、也无可能。“语言学家经过各种研究,对古音语音系统有个大略的认识,但只能推测大致的读音。今天我们能否按照这些读音来和古人对话?实际上做不到,古音是个语音系统,而拟音在具体读音上与古音还有差别。”
语音发展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。有些音今天读起来丝毫不影响对古典诗词的理解。如读《静夜思》,用普通话读大家完全能理解,对古诗韵律的美也基本上没有影响。但另一些诗词的朗读就受到了古今语音变化的影响。“律诗、绝句、词讲究押韵和平仄格式,这两点和语音演变有直接关系,唐宋时平是指平声,仄是指上、去、入三声,今天已经没有入声,所以遇到平仄格式时会有改变,对押韵的影响可能较大。”苏培成说。
如杜甫《月夜》: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”韵脚“看”按今音读四声,意思能懂,但和“安”押韵不太和谐。又如杜牧《山行》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的“斜”,查《广韵》和“家”“花”都在麻韵,本来是押韵的,如果读作“xié”,大家很难接受,但读成“xiá”也不是古音,这其实是“叶音”式的注音。
北京大学教授孙玉文也认为,古音是古代一个共时的语音系统,今天的学者虽然可以根据语音发展规律构拟出古音,但是如果照此读诗,大多数人听不懂,反而丧失了语言基本的交流功能。历代读古诗文,其实也都是按照当时通用的读音来读的。针对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观点,音韵学家唐作藩也早已指出,用山西平遥话读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是和谐了,但是读其他诗就不见得押韵了。实际上,今天并没有一种方言可以将古代诗词的韵脚都读得押韵。基于上述原因,孙玉文认为,诵读古诗词还是应提倡使用普通话读音。
“唐诗宋词中所有读音都严格按照古音没有可能,也没有必要。”沈文凡表示,重要的是让今人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声律之美,领悟作诗在语音方面的规律。
“无论古今的字书还是韵书的读音,都是当时知识分子根据汉字的实际读音审定的,无论何时,字音的审定都会以某个特定的语音系统为标准。以洛阳话为标准的《切韵》音系代表的是古代中原的读音,它与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差异较大。如果以当代普通话读音来朗读唐诗宋词,韵律不合的情况会经常发生。因此,古诗词的朗读,应该以合乎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现代语音为标准。”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钟如雄说。
在广州大学教授吴相洲看来,阅读古诗词使用古音还是普通话需要平衡把握,遵循两个原则:其一,韵脚部分,如需押韵可以照顾古音读法,声律坏了就不成为诗词。其二,不同音代表不同含义的字应读古音,如“一骑”的“骑”(jì),代表一人一马,读成“qí”意思就错了。
唐代贺知章的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问世后,唐宋几百年间都没有人讨论这首诗的押韵问题,到了明朝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,认为“衰”“回”“来”不押韵,就建议改成相当于今天“cuī”的读音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麦耘介绍,有学者指出这个字本身就不押韵,但这也不确凿,因为在唐朝“衰”和“回”“来”这两个韵部的字有时也通押,虽然不是主流。
而关于诗词格律问题,苏培成认为,用粤语来念可能和古音稍近些,但这也不是古音,只是“旧读”。此外,古音变化得太多了,全部体现在字典上也无必要。“读诗词要把诗词的意境理解透彻,要知道诗词原来是押韵的,只是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变得不押韵了,了解这一点本身就是文化传统。随意改变字音迁就朗读,不是维护传统,而是把传统庸俗化了。”麦耘说。
沈文凡认为,今人作诗可以押普通话的韵,但吟诵古诗时,押韵处要变读。“关键是要符合诗歌规律。中国留存了许多有文字记载的韵书,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一定要继承。”
这些你读对了吗?诗词歌赋、诗意人生,正确严谨地运用它们才能添加气韵,否则即是贻笑大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