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温庭筠”的“筠”怎么读?

2022-04-21 04:00 播音主持指南 训练课程

之前文章中说到“江竹筠”(江姐的人物原型)的“筠”读jūn,因为“江竹筠”原名“江竹君”,“筠(jūn)”是“君(jūn)”的同音字。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纪录片里也这样读的,应是有充分依据。

 

而后有朋友问到“温庭筠(唐代文学家)”的“筠”怎么读,看到网上也有不少讨论,有说“筠”用于人名,可依照地名音读jūn。也有说“庭筠”是“庭中竹”的意思,所以读yún。还有朋友说依照《说文解字》“筠,从竹均聲”读jūn。这些说法似乎都以推测为主,没有充分依据。

 

“筠”在今天普通话里有jūn、yún两音,我们选择其中更接近“唐代古音”的读音应该是合适的。

 

查阅《广韵》与《中原音韵》,我们会发现其中都只有“筠(yún)”一个读音,找不到“筠(jūn)”这个读音,也就是说,“筠(jūn)”或许是后来普通话里新增的音。因此,个人以为比较合适的读音是:

 

温庭筠(wēn tíng yún

 

唐代“筠”怎么读?

《广韵》全名《大宋重修广韵》,是在唐代《唐韵》的基础上增订重修的,由于《唐韵》已失传,我们可以《广韵》为参考。
 
在《广韵》里,“筠”只有一个读音【爲贇切】,是一个平声字。依据“平分阴阳”,演变到今天普通话里读“阳平”。仅通过声调即可见,阳平的“筠(yún)”应是古音演变而来。
平分阴阳:清声母读阴平,浊声母读阳平。
再看声韵母也是如此,筠(爲贇切)声母是全浊声母“匣母(喻三)”(舌面后浊擦音),演变到普通话里变成了“零声母”。韵母是“真韵”,古音可粗略拟为ɣiuen,“iu”演变为“ü”,到今天普通话里也就是“筠(yún)”了。

《中原音韵》的北京音

成书于1324年的《中原音韵》一般认为记录的是当时的北京音,与今天普通话的语音系统非常接近。
“平分阴阳”其实在《中原音韵》成书时就已经完成了,我们可以看到在《中原音韵》里“筠”字被归入“真文”韵部,“阳平”调。“筠”和“均”是阳平和阴平两个不同的声调。
可见,从《广韵》到《中原音韵》“筠”似乎都仅有阳平yún一音。“温庭筠”的“筠”读yún是更合适的。

《说文解字》注音可参考吗?

《说文解字》注音可参考吗?
最后说一下《说文解字》里的注音,有朋友说“筠”在《说文解字》里注“竹皮也,从竹均聲。”因此读“均”,这很难作为今天读音的参考。
《说文解字》里的注音通常写作“读若”,例如:【圓】讀若員。
“【筠】从竹均聲”,表示以竹为形旁,以均为声旁,不一定表示“筠”与“均”读音相同。
即使说“筠”与“均”读音相同,我们再看《说文解字》对“均”字的注解“从土从勻,勻亦聲”。也就是说:
筠,均聲
均,勻聲
这又绕回来了,“筠、均、勻”三个字读音一样,也就没有办法作参考了。当然这符合上古音的特点,“声旁”相同的字,读音往往相同。
先秦两汉的语音在音韵学里叫“上古音”,那个年代的字音难分析,因为那时候没有“韵书”。此外,上古音有几个“声调”,至今还没有定论。
通常我们研究字音时,《说文解字》可作参考,但由于它是分析字形的著作,对字音的注释不系统,也不精确。随着反切注音法的运用,大量韵书出现,如《广韵》记录了完整的语音系统,用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很多时候是符合规律的。
文中图片来源: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
《宋本广韵》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
《中原音韵》上海古籍出版社

☻ 

本文内容来源:播音缘(ID:boyin8)

仅供交流学习,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