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欢迎各位收看《朗读者》,大家好,我是董卿。
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“故乡”,在文学的世界里,有太多太多关于故乡的描述。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那是一份想念。“停船暂借问,或恐是同乡”,那是一份亲近。当有一天我们走的很远,走得很久,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,穿透了我的心胸。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,都会有一个或者若干个故乡。地域的故乡,安放我们的身体。精神的故乡,安放我们的灵魂。
接下来,我要为大家请出的这位嘉宾啊,在观众的眼里,他严肃、犀利,充满思想的力量。但是在谈起故乡的时候,他会瞬间变得柔软,甚至不防备眼泪。他来自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,就像诗中所写到的,那草原的清香,让他到天涯海角都不能相忘。接下来就让我们掌声请出朗读者、著名主持人白岩松。
“主持人”不是“朗读者”
主持人与朗读者不同,主持人是有主持“任务”的,比如介绍讲解、承接串联等等,如果忘记了主持人的任务,就可能把“主持”变成了“演讲、朗诵、讲故事”甚至是“表演”。
在综艺主持的过程中,可能难免会用到演讲、朗诵、讲故事、表演等各种技能,则更应始终牢记主持人的“任务”。
基调
每一档节目都有自己的基调、风格,作为主持人需要把握整体基调,同时也要注意避免“单一”使观众疲劳。
观众看节目,往往不是被动的接受,通常对节目的基调色彩会有一个“期待”。如果主持人一出场,感情酝酿、激发得不够准确、鲜明,与观众的期待就会形成落差。
董卿老师在开场介绍节目主题时,从“故乡”两个字开始就瞬间进入一个情绪状态,体现了节奏“张弛”变化的能力。
节奏
善于调动和贴合观众的“心理预期”使董卿老师的主持富于感染力,也因此,观众在看节目时“心理参与度”是很高的。
通过“节奏”的变化,就达到了这样的目的,董卿老师把“停顿”变成了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。
或许用“张弛”来描述“停连”更容易理解,因为“停”,并不意味着“断”,相反给观众的思绪留出了一个空间,让观众能够参与进来。
例如:
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(停顿)“故乡”
开场的这个“停顿”瞬间就调动起了观众的心理预期,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痒痒、迫不及待等着你接着说下去的冲动。
类似的运用很多:
在谈起故乡的时候,他会瞬间(停)变得柔软,甚至(停)不防备眼泪。
让他到天涯海角(停)都不能相忘
“停”需要“连”来衬托,因此,在“连”的时候,要干脆利落,避免拖泥带水,这样“对比”就能更鲜明。
动情
有人说,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。
节奏(停连等)技巧能否运用得“不露痕迹”,可能不在于技巧本身,而在于“内心”的真诚度。
只有主持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往前“流淌”,才能做到“停而不断”。
如果你往台上一站,注意力全在“哪个地方停顿,哪个字重音”,就会把“主持”变成了“表演”,或是机械的背(念)稿子。
有时为了增加“交流感”,又容易“轻声柔语、矫揉造作”,过度的煽情,则会给人感觉这种感情是“虚假”的。
不煽情
调动观众的情绪,要把握分寸,避免有“演的痕迹”。
观众是很容易被打动的,就像董卿老师开场的一个“停顿”,就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。
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(停顿)“故乡”
大家对“故乡”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,但情感的“共鸣”是一样的。
很多时候,并不需要去“打”动观众,不需要主持人去告诉观众,这是一个多么深沉、真挚、强烈的情感。
只需要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你的话题上,每个人的情感是自然生发的。
本文内容来源:播音缘(ID:boyin8)
仅供交流学习,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