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,她真的好火!

2022-01-07 04:00 播音主持指南 行业热议

 

 

回顾已经完结的2021,国社小姐姐王迪迩用古灵精怪的表演和镜头,记录下了这一年中美国的“失败往事”。

 

2021年的美国,可谓内政外交上昏招不少、损招迭出。

 

新华社推出的英语脱口秀节目《迪迩秀》年终秀,带我们重温“美国往事”。

 

 

#侦探迪迩破案“泄漏病毒”#

 

去年5月《澳大利亚人报》的一位时政记者Sharri Markson声称,一份“五眼联盟”情报档案显示,“武汉实验室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”。

 

然而这份档案实际上是一份不靠谱的“非正式资料”,由美国国务院炮制。

 

之后这名记者出现在福克斯新闻里。

 

 

画风就变成:

 

我家老爷子讨厌中国。

 

我家老爷子也讨厌中国。

 

吃瓜群众:你俩不是同一个爹(默克尔)吗?

 

 

#美国在阿富汗推行了20年的“美式民主”彻底破产#

 

别忘了,在美国245年的历史中,战争已经持续了227年。

 

所以,为什么要装出一副草木皆兵的样子呢?

 

当然是……因为需要更多的国防费用啊!

 

 

👇 国社小姐姐的视频来了👇 

 

#拆解美国民主轰趴黑话#

 

关于“民主峰会”的真义…

 

美国:世界需要我的“民主峰会”。

 

 

她的潜台词其实是:

 

我需要你们参加我的派对,

 

让我感觉自己魅力依旧。

 

 

更讽刺的是,

 

全球新冠确诊和死亡病例数第一,竟成了“抗疫第一”。

 

 

还有那些美媒罔顾疫情事实的报道:

 

迪迩:每天新增病例超过2万、数百人死亡?还最佳去处?

 

啥情况啊,彭博社?认真的吗?

 

 

#中美抗疫版《后妈茶话会》#

 

年终盘点,当然少不了迪迩一人分饰两角演绎中美抗疫那期。

 

美:你们的办法我不理解。

 

中:我们做的是正解。

 

 

“把民主当外衣,实则推行‘美国权威’。

 

若敢说‘不’,把你列为敌手。

 

各国民主,由各国文化、意志和精神做主。

 

若你是万能药,为何带来这么多灾苦?”

 

 

两年来,中美两国在抗疫期间的表现有目共睹。

 

国社小姐姐用诙谐、灵动的表现方式,把美国抗疫的那些荒唐操作,还有所谓的民主自由,花式吐槽了个遍。

 

一分半的串联视频,看完让人直呼过瘾。

 

随着今年10月《后妈茶话会》的视频被新华网、共青团接连转发,这位国社小姐姐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所熟悉。

 

 

甚至在油管上,也俘获了一批铁粉。

 

这位红遍全网可甜可盐国社小姐姐,到底是什么来头?

 

看完她的简历后,无数人心里头默默竖起了大拇指。

 

学霸美女的设定无疑,

 

果然好看又有才的小姐姐都收归国家了。

 

 

国社小姐姐本名王迪迩,据公开资料显示,迪迩在2008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广播影视编导专业。

 

大学四年期间,任北大电视台记者团团长。校内不仅是《北大新闻》的主播,更是北大英语文化交流协会的理事长。

 

别人的大学生涯,可以做多少事?

 

迪迩光是本科时期主持过千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就有数十场。

 

包括北大元旦晚会、商界传媒企业家高校巡讲、歌手大赛、电影首映式等各种文艺活动。

 

图源:网络

 

这期间,她采访过的名人更是普通人根本没机会接触到的类型。

 

其中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、英国前首相Tony Blair、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Hennessy。

 

国内名人包括北大校长周其凤、著名央视主持人康辉、杨澜、企业家杨国强……

 

2009年暑期,迪迩小姐姐还曾作为30人领队赴新疆乌鲁木齐支教,荣获北大暑期实践优秀团队及先进个人奖。

 

 

照理说,北大本科的学历已经够普通人作为一辈子的“炫耀资本”了,小姐姐却并没有止步于此。

 

北大本毕业后,迪迩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。

 

纠结到底上北大还是上清华?这个问题在迪迩身上是不存在的。

 

国内两所顶尖学府,迪迩一个也没落下。

 

 

学海无涯,迪迩小姐姐身上的“buff”也在不断叠加。

 

清华大学硕士期间,迪迩任研究生会文化部部长,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
 

策划主持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学术/文艺/世界论坛媒体活动。

 

继北大以排名前10%的成绩毕业后,迪迩在清华又以排名前5%的优秀成绩毕业。

 

 

领英公开资料

 

你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迪迩了?

 

当红国社小姐姐身上的光环当然不止如此。

 

 

在校期间,迪迩做过新媒体公司的市场部项目推广专员,做过新东方雅思托福的英语口语老师,还做过世界经理人网站的编译记者。

 

2013年-2014年,任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栏目组的编译记者。

 

2014年,还做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部长助理。

 

这些经历都为小姐姐如今的出圈奠定了基础。

 

看看新华社最近出品的几期《迪迩秀》的后期就知道了,迪迩不只负责上镜演绎,还负责共同撰稿及视频的后期制作。

 

 

镜头面前,我们看到的迪迩小姐姐是这样的,

 

 

这样的,

 

 

还有这样的。

 

 

无一不生动有趣。

 

生活中的迪迩也和镜头前无二:

 

 

图片来源于迪迩微博

 

在搜集了迪迩的这么多资料后,一个客观真理也愈发清晰——

 

没有人是生来优秀的,除了先天条件,后天的努力也必不可少。

 

领域内的佼佼者,在格局上总有共通之处。

 

17年的时候,迪迩曾对向自己私信求解的粉丝说过这么一段话:

 

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假想敌…遇到过让自己感到压力山大的强者。

 

我也曾在某些方面觉得自己被对手打败过,觉得很丢脸很失败。

 

但人生是自己的,如果就此放弃努力,那怪不得别人,只能说最应该深恶痛绝的敌人其实是你自己。”

 

“人生中的每一个对手都不是你的终极敌人,反而是很可爱的一群人。”

 

 

格局打开后,我们才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。

 

有人说,迪迩会是下一个王冰冰。

 

毕业于吉林大学,2012年进入吉林日报实习,2016年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当红央视小花王冰冰,

 

不仅因为甜美的面容走红网络,更是因为其兢兢业业的外派记者经历为人们所尊重。

 

 

很多人都认为记者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工作,每天出镜采访,还有机会进入晚间的新闻联播。

 

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
 

15年4月,中俄边境发生火灾,深夜值班的王冰冰被从被窝里叫了出来,走入冰雪之中。

 

作为新闻人,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。

 

回头看看她当时的采访视频,黑黑的眼圈在镜头前展露无遗。

 

 

驻扎吉林的那几年,她经常做一档查干湖冬季捕捞的节目,需要记者连续半个月,在一米厚的冰面上连续带上8个小时。

 

当时,查干湖的气温是零下30多度。

 

湖面上的风不断地吹着她的脸,怎么办?没办法,只能挺着。

 

在莫莫格湿地,保护野生白鹤。

 

 

在吉林永吉县遭灾现场。

 

 

在吉林汪清洪水现场。

 

 

吉林大雪,王冰冰也要外出直播。

 

 

作为基层记者的那种辛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。

 

没有人可以只凭借外表真正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,她们的出圈都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坚持。

 

王冰冰的出现无疑是连接了观众和新闻,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新闻本身的价值是王冰冰职业生涯的意义。

 

靠脸不会长久,专业才是王道。

 

同样的道理,放在迪迩身上也是一样。

 

 

2020年,长着一张可爱娃娃脸的央视记者王冰冰意外在B站走红,

 

2021年,古灵精怪、内里满满是料的国社小姐姐迪迩出镜创意视频火遍网络。

 

当越来越多这样优秀的小姐姐走进人们的视野,成为国家与年轻人沟通的桥梁。

 

我们看到了同属于流量时代截然不同的美。

 

这是当代年轻人最好的样子。

 

一位跑新闻的基层记者

 

撇去浮华和焦躁,一步一个脚印。

 

作为清醒、自持、奋进的媒体人,为我们讲述中国和世界的故事。

 

这个时代需要更多这样可敬可爱的人。

 

2022,我们也要携手一起努力鸭!

 

说说你对王迪迩的印象吧?
☻ 
本文内容来源:北美留学生日报
仅供交流学习,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