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重格式,简单区分

2020-07-09 17:46 播音主持指南 训练课程

有朋友每个字的发音很标准,但说普通话时依然能听出“方言味”,这可能就是“语调”的偏误,“轻重格式”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。

 

 

轻重格式

 

由于词义或情感表达的需要,词语中的各个音节会有约定俗成的轻重、长短等差别,称为词的轻重格式。


通常,我们将弱而短的音节称为“轻”,强而长的音节称为“重”,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“中”。


方言语调

 

轻重格式的偏误,容易出现“方言语调”。


普通话有普通话的轻重格式,方言有方言的轻重格式。当我们用方言的轻重格式来说普通话,普通话就会带有方言味,通常称之为“方言语调”。


原因是虽然每个“字”的发音
(声韵调)都是普通话,但是“词”的格式却是方言的格式,是用方言的说话习惯在说普通话。

 

 

“中重”最多

 

双音节词,“中重”格式最多。明确这一点是非常有助于快速掌握普通话词的轻重格式的。


有些方言
(如南方很多地区)的轻重格式多为“重中格式”,即第一个音节调拉得很高、读得很重。这与普通话的“轻重格式”就截然相反,在表达时就可以多注意,把很多“重中”格式要改为“中重”格式。


双音节词还有“重中”和“重轻”格式。“重轻”格式就是“必读轻声词”。“必读轻声词”是相对好把握的,国家语委发布了《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》可以查阅。


“必读轻声词”没有读“轻声”,往往也是“方言语调”产生的一个原因。比如我们常说的
“港台腔”特点之一就是把轻声词读得很重(“重轻”格式读成了“中重”格式)

 

夸张法

一个双音节词,当我们不确定它的“轻重格式”时,可以试试“夸张法”。


如“
春天、记者、工人、重量”等,可以尝试夸张的把第二个音节读得特别,会发现这样似乎不太影响这些词语意思的表达,这类词语通常就可以判断为“重中”格式。


也可以尝试把第一个音节夸张地读得很
,如果这样会影响意思的表达,则说明应该读“中重”格式。


比如“
白宫”,如果“白”字读得很重的话(重中格式),就容易产生“隐含性对比”,是不是还有“黑宫”?为什么要强调“白”字呢?这就会干扰受众的理解,影响语义的表达。所以,“白宫”读成“中重格式”是更恰当的。


当然,因为轻重格式是“约定俗成”的,很多时候是没有“规律”可寻的,所以“夸张法”有时也仅能作为一个参考。

 

 

语感

 

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”,语言的学习也是这样的,“多听”是非常重要的。


相比于声母、韵母、声调的学习,普通话的“语调”更需要通过“语言环境”,通过培养“语感”来提高,因为“轻重格式”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人说话的习惯。


学习普通话的“轻重格式”,可以通过多看多听用标准普通话主持的电视、广播、新媒体等节目,以培养良好的语感,这是非常有效的。


灵活变化

 

词的轻重格式不是绝对不变的,词的格式要服从于表达的需要。


比如“时间和
空间”、“河南与河北”,其中的“空间”“河北”都可以改变原本的轻重格式,以服从表达的需要。


“空间”由“中重”变为“重中”以突出“空”字,“河北”由“重中”变为“中重”以突出“北”字,这样语义是更鲜明的。


实际上,把词放入词组当中,词的轻重格式通常就会发生变化。关于词组的轻重格式,以及三音节、四音节词的轻重格式期待有机会再一同探讨。

 

表现形式

词的轻重格式,不仅仅是表现在“轻与重”的变化,还体现在长短、快慢、疏密度等综合的方面。


比如“中重”格式的双音节词,后面一个音节,通常不单单比前一个音节更“重”(音量更大),还会比前一个音节音长更长,音高更高等等。

 

☻ 
本文内容来源:播音缘(ID:boyin8)
仅供交流学习,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